“我眼中的烟台海岸带所”第一期——湿地篇

初入台站

离开青岛的海洋学院,告别首都的国科大,转眼在所里已经半年时间了。还没反应过来,我就已经成为研二的师姐,有了自己的师妹,回顾我的研究生生活,交到了新朋友,看到了新风景,学到了新知识,而这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在我们台站的生活。研究滨海湿地,那必然要到黄河入海口——东营去,所以我回所以后的很多日子,都是在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也就是我们课题组的台站度过的。

在研一还没正式入学的时候,老师就让我到台站看看,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我生日,盛夏傍晚,刚到台站的我,以一顿自制烧烤结束了一天,酒足饭饱后我去小木屋前面的湖边坐了好久,直到蚊子隔着裤子咬透了我的腿,这一刻才真的有来到这里的真实感,开始从心底发觉:我好像是研究生了!

实验科研

实验远没有吃烧烤那么简单,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土壤呼吸,光合测定,根管扫描,取三参数,植被调查……有曾经做过的熟悉的实验,也有没有做过的很陌生很新奇的体验。当穿着水鞋踏过田间地头的时候,当穿梭在芦苇从里的时候,当提起仪器的时候,当手指按上 Scanning 的时候,会有一种奇妙的快感。师兄师姐总把相对轻松的活分给我干,自己则灵活的穿梭在样地中,有时候跟着他们的背影疾步前行的时候我想:多年以后我会成为师姐吗,会是我带着师弟师妹走在这里吗。在野外的交流是没有表情的,大家都全副武装,但是时不时的笑声和说话声,让我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感觉。实验结束从样地往回走的时候大家早已浑身湿透,丝毫不顾及形象的大口灌水,迎着暑热说说笑笑的往回走。

  

一切并不总是那么顺利,我们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碎裂的塑料桶,坏掉的探头,挡雨板上的马蜂窝……每每我因此感到沮丧和烦闷的时候,师兄师姐总会耐心的带着我把他们一件件解决,所以现在我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再是一味地抱怨,而是去想到底该如何解决。

台站生活

除了实验,我们在台站的日子也很丰富多彩,鸡飞狗跳:我们会在傍晚去湿地公园闲逛,感慨日落美的像一幅画;我们会在吃完饭逗逗Floppy,它真的长得好快,从去年小小的“一只”变成现在一只手根本抱不过来“一坨”大金毛;我们会在疲惫的夏日吃烧烤,讨论谁的烧烤技术好谁最能喝;我们会在闲暇的时候去帮忙包包子,虽然褶子都不知道该捏多少个,但是勉强成型;我们会在暴雨来临前跑到操场收水稻……

所感所想

这半年对我来说,算是很艰难的半年,算是很快乐的半年,也是我改变很大的半年,在正式接触科研以前,我是憧憬的向往的,觉得自己好像会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真正上手以后,才体会到成为一个研究生的不容易,更深知了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将近四十度天气的芦苇丛密不透风,蚊虫叮咬留下的痕迹久久不消,打不动的根钻和提不动的LGR。但是,现在让我回想这半年陆续过的生活,好像关于吃苦难过的记忆并不多,更多的是在野地里等仪器测量时的欢声笑语,逐步攻克难关时的喜悦瞬间,久久无果后突然顺利运行的程序,难道这就是科研吗,所以这就是重塑自我的过程吗。

我们台站的门口写着这样一段话: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手触摸自然,用心灵感知世界,用数据成就未来,从认识韩老师到现在,我听过很多遍这几句话,但是真的穿着水鞋走过芦苇丛,用手摸过叶片,抬头看见红蜻蜓飞舞在半天空,看组会中师兄师姐一张张数据汇成的漂亮图表,激情昂扬的讲出自己对文章规划的时候,我才开始逐渐理解这寥寥几行字的意味。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艰苦,成就的了未来。

我好像很幸运,在这半年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总能遇到很好的人,指引方向的老师,帮助我的师兄,陪我嬉笑的同门,分享科研经验的师姐,相互鼓励并肩的朋友,有了他们的存在,让这条路变得好走了起来。山高水远,道阻且长,而行则将至,远又何妨,我愿怀揣着理想,和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一起,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一起,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未来请继续加油吧!

作者简介

宋佳,女,中共党员,202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9月录取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环境科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