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应邀到访烟台海岸带所

近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海林应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邀请到所开展学术访问。陈令新研究员主持学术报告会并为汪海林研究员颁发凤凰山陆海大讲堂证书。

访问期间,汪海林研究员做了题为《核酸表观遗传分析学》的学术报告。报告介绍了其研究团队聚焦核酸表观遗传修饰分析,取得多个原创性、关键性突破,阐述了在生殖发育、疾病诊疗、环境监测等领域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主要包括:建立国际领先的、极少量细胞胞嘧啶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质谱分析技术;揭示维生素C增强DNA去甲基化新功能;发现高等生物DNA腺嘌呤甲基化新修饰;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是全球性问题,提出表观遗传改变在其中的作用,突破经典遗传毒理学研究范式;合成出多种可识别腺嘌呤甲基化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超亲体;自主研制出DNA-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荧光偏振分析装置,由此提出“近距离作用增强荧光偏振响应”新机理。参会师生与汪海林研究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本次学术交流拓宽了我所在分析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发展及其在“环境暴露-健康效应”关系中的应用研究领域的视野和思路,为持续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汪海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人才专项(优秀)、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建立了超高灵敏DNA损伤及(去)甲基化修饰甄别和高分辨定位的分析策略和方法,解决了近五十年悬而未决的“高等生物是否存在DNA腺嘌呤甲基化修饰”的国际难题,赋予其“A Second Life”;发现维生素C具有增强DNA去甲基化激活基因表达的新功能,是关键性突破,破解了困惑学界近四十年的维生素C (Vc)“抗癌增效“之谜,为Vc的抗肿瘤研究等“opens the gate”。 研制了多套毛细管电泳与激光诱导荧光偏振等联用分析装置,提出“近距离作用增强荧光偏振响应”新机理,为DNA与功能蛋白质作用过程中的构象改变及组装的研究奠定原理性的基础。在Cell封面论文1)、Nature (合作,1篇)、Science (合作,1篇)等期刊发表论文313篇,他引13100次 (Web of Science),单篇他引830次,并写入114本专著。6篇(共同)通讯论文被Cell、Nature、Science多次评述。以第一完成人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4)、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5,2020),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997)

汪海林研究员的学术报告会现场

陈令新研究员为汪海林研究员颁发陆海大讲堂证书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