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岸带所举办第十五届科技周暨“健康海岸带”公众科学日活动

    5月18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成功举办第十五届科技周暨“健康海岸带”公众科学日活动。本届科学日活动主题为:“拥抱海洋 ,守护健康”,活动围绕海洋微塑料污染、粮食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在研究所、“创新一”科考船、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湿地站)、中国科学院牟平海岸带环境综合试验站(牟平台站)、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农田站)通过线下科普报告、参观实验室、展示科学小实验、科学家进校园、展示科普展板,以及新闻媒体、科普网站、B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宣传、直播等线上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系列科普活动。本次活动为公众,尤其是大中小学生提供了走近海岸带科学前沿、了解科研工作、零距离接触科学家,与科研人员面对面的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体验。

本次公众科学日活动现场有700余名公众参与。其中300余名大学生和青少年参与了研究所实验室开放和实验活动;近200名青少年和公众登上“创新一”科考船,亲身体验海岸带科考;200余名青少年在牟平台站探秘神奇水母、在农田站体验田野侦探;另外,有6800余名观众通过网络线上观看了湿地站精彩的“湿地探秘”直播。

5月17日,李新正研究员和王雷博士代表研究所走进小学,两位科学家给小学生们带来的题为“走进神秘的海洋世界”和“亘古不变的精灵:多彩缤纷的水母”的精彩科普报告,引发小同学们热烈的反响,提问、互动、掌声不断。

报告现场

报告现场

5月18日,在研究所科研楼,滕佳博士的“微塑料:看不见的威胁”、李洋博士的“粮食安全与盐碱地农业”、王媛博士研究生的“基因剪刀改写海岸带生命密码”、孙涛博士研究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微塑料:你能避免吗?“、王瑜硕士研究生的“神奇的超级植物-鬼子姜”等精彩报告,用妙趣横生的图片和视频,展示了科学研究对于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以及基因编辑培育新品种,水母、扇贝和牡蛎的种类、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知识。报告现场座无虚席,生动有趣的报告博得了阵阵掌声和笑声,几位科研工作者通过报告展示了科研工作的无限魅力,深深地吸引了青少年,争相签名留念。“拒绝海洋塑料污染”展板、贝类解剖实验、菊芋烘焙、环保帆布包的绘制、无人机、无人船、海岸带监测装备及分析测试仪器展示、重点实验室参观等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学生们意犹未尽。

报告现场

活动现场

参观展板

参观无人机、无人船

在“创新一”科考船迎来了大批的学生,跟随科研人员、船长、轮机长探秘生活中难得一见的驾驶室、轮机舱、船载仪器,并学习了做海员的必备技能——十余种水手结的打法,学生们探寻的脚步在遍布了“创新一“科考船的每个角落。

参观“创新一”科考船

学习做海员的必备技能

在农田站,科研人员带领着中小学生们开展了田野侦探(识别植物)、绿野净行(除杂草)的活动,品尝了自产的杂粮食品。

参观农田站

在牟平台站,王雷博士精彩的”多彩多姿的水母“报告,以及水母养殖等实验室的讲解让孩子们依依不舍。

报告现场

参观牟平台站实验室

在湿地站,滨海湿地的研究以及野外观测场、观测仪器等精彩讲解的直播活动,吸引了众多公众观看。

线上参观湿地站

本届科技周的系列活动为公众描述了科技造福健康海岸带的美好愿景,激发了青少年对海岸科学事业的关注和兴趣,展现了我们可爱可敬科研工作者的风貌,体验了海岸带科学的魅力。

“健康海岸带”是烟台海岸带所坚持十多年打造的科学传播和创新文化建设的品牌活动。本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平台的有效衔接和内容互补,满足了社会各界公众群体的科普需求,普及了海岸科学知识,切实发挥了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今后,烟台海岸带所将进一步深入挖掘高端科普资源,创新科普宣传和展示方式,拓展科普工作渠道,扩大科普影响范围,彰显社会责任担当,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促进我国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