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海岸带所自主研制装备助力中国北极载人深潜科考——首次完成北极海域营养盐高频次连续走航监测

10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组织,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牵头的北极载人深潜科考队顺利返航。本航次依托我国自主设计建造、具备破冰能力的载人深潜母船“探索三号”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实施。历时98天航行15000余海里,在北冰洋冰区作业56天,完成43个潜次,并与“蛟龙”号实现水下协同作业,首创我国双载人潜水器极地海域联合作业模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付龙文携自主研发设备随船参加科考。


科考队突破了低温、强冰漂移等极端条件,在中央海盆海冰覆盖率>80%区实现国际首次加克洋中脊载人深潜,最大下潜深度5277米,验证了我国极地冰区深潜技术体系能力。航次获得大量原位样品与关键观测数据,为北极气候变化、加克洋中脊地质演化及极区生命适应机制研究提供重要支撑,确立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国际领先地位。

“探索三号”在北极密集冰区破冰航行

“奋斗者”号在北极密集冰区被起吊出水

在此次科考中,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与健康研究组(陈令新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制的走航式海水营养盐在线监测系统,首次完成北极海域海水营养盐的高频次连续走航监测。该系统具备高灵敏、高稳定性、低检测限、实时在线等特征,可在极端低温与长航程条件下保持稳定运行,成功获取极地五项海水营养盐(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磷、活性硅酸盐-硅)自动走航监测数据,为研究北极营养物质循环、海冰消融过程影响及极区生态响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有效填补了我国在极地五参数营养盐走航监测领域的技术与数据空白。

走航式海水营养盐在线监测系统

本系统全程覆盖三亚至北冰洋加克洋中脊海域,采样间隔30分钟,共获得走航营养盐监测数据3600余组,共计18000多个。本次极地海域营养盐走航监测任务的圆满完成对构建极地高可靠性、高自动化、高频次的连续监测能力,推动极地监测技术标准化、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

付龙文(左二)在甲板作业

本航次纳入我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共有来自16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80名科考队员参加。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付龙文在本次科考中被评选为“深远海优秀共产党员”,保障参航设备在极端低温与长航程条件下的稳定运行,为极地海洋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相关链接:【央视新闻】世界唯一!我国在北极密集海冰区进行连续载人深潜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