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在烟台顺利召开

  7月27-29日,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在烟台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湿地遥感与湿地修复”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17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等从事湿地遥感及相关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学生,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以及企业家代表共500余人出席会议。 

大会现场

大会现场

  7月28日上午举行大会开幕式。烟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耀东、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秦松和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宗明先后致辞。韩耀东副市长代表烟台市人民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所有与会代表表示诚挚的欢迎。他简要介绍烟台市滨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发展概况,总结烟台市在湿地资源调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及成效。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在此次会议中相互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地方以及国家湿地保护与修复奉献智慧与力量。烟台海岸带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秦松对与会嘉宾、领导和各界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烟台海岸带所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秦松介绍烟台海岸带所在海岸带资源环境和生态安全、陆海统筹的海岸带资源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学研究和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他表示,第五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是研究所2023年度的重点工作之一,希望以此为契机,跨越界限,开启、延续、深化和提升合作,在合作中创新、在共赢中发展,共同为海洋强国、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宗明作为中国湿地遥感大会荣誉主席和第一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执行主席,向与会代表重申了发起“中国湿地遥感大会”的初心。他总结了前四届大会所开展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并预祝第五届大会能够圆满成功。他希望中国湿地遥感大会能够不忘初心、不断发展,持续促进湿地遥感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烟台海岸带所副所长韩广轩主持开幕式。 

烟台市政府韩耀东副市长致辞

烟台海岸带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秦松致辞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副所长王宗明致辞

  大会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副所长韩广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王宗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邢前国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华国研究员、宁波大学孙伟伟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泥炭地碳动态与全球变化”“典型河口湿地演变机制与生态修复”“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特征”“我国近海大型海藻遥感及其蓝碳贡献评估”“太平洋岛屿国家海岸带与海岛生态环境遥感应用”“湿地植物多样性遥感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以及“黄河三角洲鸟类多样性及其生境质量遥感监测与评估”的主旨报告。大会特邀报告环节由烟台海岸带所侯西勇研究员和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吴孟泉教授共同主持。 

  陈槐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碳排放增加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降低泥炭地碳排放是减缓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途径;他对土壤碳库演变过程、碳通量变化及调控因素、碳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制三方面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介绍了针对泥炭地土壤有机碳循环的理论体系形成的系列成果和理论创新。韩广轩研究员从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全球变化对河口湿地演变机制的影响;他重点介绍了以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为依托开展的大量观测、分析与实验,剖析了黄河口湿地的退化机制,为黄河口湿地保护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王宗明研究员的报告指出,由于数据来源和模拟方法的限制,当前中国湿地土壤碳库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团队基于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库等,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估算了中国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现状、变化及未来趋势,研究成果对于理解湿地碳循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碳中和碳达峰战略有着重要意义。邢前国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对我国近海大型海藻进行遥感估算并计算固碳量的相关工作。他强调,养殖海藻和漂浮海藻的总初级生产力可与蓝碳植物单一生境的固碳率总和相当,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有关海洋大型植物的运移与时空变化对固碳的影响机制。张华国研究员分享了其团队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开展的“太平洋岛屿国家海洋及岸带生态环境典型要素监测与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内容,针对海岸变化、红树林以及岛礁底栖遥感监测方法与取得的相关成果等进行了重点介绍;他表示,我国应深入参与太平洋岛屿国家气候变化的研究,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参与和组织更多的国内和国际合作。孙伟伟教授就湿地植物多样性遥感监测背景和遥感监测湿地植物多样性现状等进行介绍;他表示,当前湿地植被遥感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亟需加强全球和区域湿地的系统研究、明确光谱指标以及预测模型在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效果、探索遥感数据信息互补在湿地植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发展潜力等。侯西勇研究员的报告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水鸟多样性、水鸟栖息地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威胁,讲述了研究团队近十年来开展的沿海鸟类研究工作;他指出,黄河三角洲水鸟生物多样性显著,但年际变化较大,其中鸟类的个体差异对科学研究和栖息地保护工作构成巨大挑战,相关研究可为水鸟栖息地管理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成都生物所副所长陈槐作主旨报告

烟台海岸带所副所长韩广轩作主旨报告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副所长王宗明作主旨报告 

烟台海岸带所研究员邢前国作主旨报告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华国作主旨报告 

宁波大学教授孙伟伟作主旨报告 

烟台海岸带所研究员侯西勇作主旨报告

  7月28日下午,15个分会场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科研成果、探讨前言问题的平台。分会场议题围绕湿地遥感与湿地修复的会议主题,分别就“湿地分类与景观格局演变”“湿地植被遥感”“湿地水环境遥感”“湿地与湖泊生态要素精准监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湿地保护与修复遥感”“河口和海岸带湿地遥感”“城市湿地与生态遥感”“湿地大数据与决策服务”“红树林和互花米草遥感”“湿地高光谱遥感”“国际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湿地遥感新技术与新方法”“湿地与全球变化遥感”以及“湿地遥感高质量科技论文写作”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分会场口头报告总数达197个,学术展板交流11人次。 

分会场学术报告现场

  大会闭幕式对本次盛会进行总结,宣布 “中国湿地遥感大会特别贡献奖”(1人),“中国湿地遥感优秀青年学者”(10人),研究生“最佳报告奖”(28人)和“优秀报告奖”(35人)的获奖名单。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柯樱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优秀青年学者获奖代表贾明明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及研究生最佳报告奖代表肖涵同学(中山大学)和优秀报告奖代表郑晓菡同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发表获奖感言。 

  大会主席团成员王宗明研究员、蒋卫国教授、牛振国研究员、柯樱海教授、侯西勇研究员和吴孟泉教授共同对大会进行简要总结和展望。大会宣布“中国湿地遥感大会”未来五年主办单位的名单。最后,第六届中国湿地遥感大会承办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的代表发表讲话。 

  本次大会由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深圳大学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岸带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和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共同承办。大会汇聚了全国从事湿地遥感及相关科学研究与应用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分享湿地遥感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探讨湿地修复与保护的新动态与新趋势,会议内容丰富、报告精彩纷呈、交流形式多样。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加强了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广大青年学者、研究生的视野,助力于我国湿地遥感科学研究进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大会闭幕式及颁奖仪式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