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海岸致使生态系统失衡

 
2007年4月1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海洋1B”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我国海洋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但是,现代海洋开发活动在展现其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海洋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灾害日趋频繁……这些危及人类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政府加以重视,也需要科学界的进一步关注。为此,《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经济室主任刘容子研究员。
 
自然海岸功能无法替代
 
“愈演愈烈的人工海岸建设,虽然获得了港口资源和临港工业用地,却使海岸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海岸地区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容子说。
 
谈到与20年前在沿海地区调研的不同感受,刘容子感慨万千:“20年前,青岛、广西等沿海地区都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美丽的海洋风光。而现在,很多沿海城市都在大规模建设港口,把钢铁石化等重工业向海岸聚集,这是我最担忧的。”
 
“这种生产力布局对海岸资源和沿海生态的影响太大了,这样的破坏是不可修复的。比如在广西沿海地区,短短的一段海岸线就建了3个港口。本来海岸线是曲折蜿蜒的,却将其裁弯取直。本来有漂亮的白色沙滩和成片的红树林,却将沿岸高度工业化,这最终会使这些景观永远消失。”
 
刘容子强调,国家的海洋规划应留有一定比例的自然海岸线。“我们知道,自然海岸线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承载着许多自然生态功能,这是人工海岸线所不能替代的。自然海岸线对一片海域乃至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景观价值同样重要
 
刘容子举的另一个例子是海岛建设。她认为现在海岛开发“三通一平”的建设理念是值得商榷的。
 
“沿海地区大多为丘陵地带,延伸到海域就是沿海的岛屿和海礁,这原本都是大自然的造化,赋予了海岸和海岛景观的丰富多样。最早我们对海岸地区和岛屿的开发都是依山顺水,顺其自然的。而现在有些地方却把丘陵削平变成平原,把很多具有景观特色的小岛也削平用作填海,然后再进行工程建设。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单一,且不符合自然规律,其科学性值得怀疑。”
 
刘容子表示,目前很多人对于资源的认识仍比较肤浅,仅看到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其实,海洋资源不仅能为人类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更承载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景观价值。
 
我们都应有这样的体会:面对海洋,会有赏心悦目之感,这就是海洋资源的景观价值。对这一价值的关注,直接体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文化修养的提高。对于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他们更有条件也更有义务去保护海洋。
 
海洋综合管理贯穿“和谐”
 
刘容子认为,目前海洋资源开发不合理问题也有体制的原因。国家虽然限定了不同规模项目的审批权,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地方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开发分为一期、二期、甚至三期,使总体规模超过地方审批权限的项目转化为地方审批。同时,开发的累积效应也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最终导致国土的不可修复。
 
“海洋综合管理的政策非常重要,它与‘和谐海洋’的主题一脉相承。”刘容子强调:“综合管理需要各方利益的协调,减少所有利益相关方的矛盾冲突。和谐海洋不仅强调人与人的和谐,也包括各行业的和谐、各种管理方式的和谐,同时还有人与海洋生态的和谐。因此,和谐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核心理念。”
 
从国家管理的层面,刘容子主张应调整现有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从早期的大力推动海洋开发为主调,转向以调控为主调,促进更合理、可持续、综合效益最优的协调健康发展。应该对海域进行不同开发利用程度的划分。
 
“首先要确认哪些是绝对不能开发的禁止区,哪些是需要封存若干年的‘冻结区’。在没有找到最好的开发利用方式之前,就先封冻或禁限。然后再研究哪些可以开发、哪些重点开发、如何进行开发。依照这样的规划顺序,可以把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减小。”
 
“此外,海上监督执法内容需要延伸到工程建设全过程,逐步延展到海域使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表述,即需要把清洁生产的理念贯穿到海域使用、海洋产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刘容子说。
 
为后代留存空间
 
目前,很多海洋开发利用活动都是对资源的低水平消耗,很多地方政府只重视短期效益,而不考虑海洋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能力。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只要有投资、有经济利益,就盲目跟进项目。
 
“实际上这是一种‘蚕食政策’,一点点地把海洋资源消耗掉。”刘容子说。
 
目前,我国对海洋的开发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方式所造成的结果是,还没等到海洋资源达到最大效益的时候,就面临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