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石元春:国家政策意在推动而非限制生物质能产业

在许多学者眼里,大量生产生物质能源是造成玉米短缺进而导致我国今年粮食价格大涨的罪魁祸首。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认为,发展生物质能源与保障粮食安全之间并不矛盾,我们应当走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认识误区。
 
生物质能产业:国家政策意在推动而非限制 

国家林业局准备将两亿亩林地用于生物质能源开发。
 

木薯具有极大的能源开发潜力。 

石元春在观察甜高粱的生长情况。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测,我国今年的玉米产量将再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4900万吨。然而,国内玉米价格并没有受到这个利好消息的影响,仍然一路上扬。
 
今年9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份紧急文件,文件指出,不再建设新的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原则上不再核准新建玉米深加工项目。
 
这份《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可能导致粮食供求关系和粮食价格波动的风险。这就把导致粮食涨价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玉米乙醇产业。
 
就在此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严格控制油菜转化生物柴油项目。
 
积极发展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一直是我国石油替代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原油价格一直在100美元/桶的关口前徘徊的微妙时刻,玉米和油菜加工项目被叫停,这是否意味着经过几年实践后,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方向发生了变化?
 
石元春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国家叫停粮食乙醇的生产是正确的,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发生了改变。
 
“公众和媒体在关注国务院叫停玉米乙醇的时候,都没有注意到后面还有‘鼓励非粮乙醇’这句话。事实上,发展生物质能源与保障粮食安全之间并不矛盾,这实际上是在推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而不是限制。”石元春说。
 
两大认识误区
 
20世纪末,我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时任总理朱镕基将粮食称为“甜蜜的负担”。由于当时还没有建立粮食轮换机制,库存压力极大,出现大量陈化粮,仅黑龙江一省粮食管理费用就达几十亿元,这促使中国思考如何在粮食与能源之间搭建桥梁。
 
2000年,为解决大量库存粮积压带来的财政重负和发展石化替代能源,朱镕基总理作了7次关于发展燃料乙醇的批示。
 
2001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了示范推行车用汽油中添加燃料乙醇的通告。随后,相关部委联合出台了试点方案与工作实施细则。
 
石元春告诉记者,虽然他本人一直不支持粮食乙醇的发展,但他也认为,在当时陈化粮积存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决策无疑是正确的。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陈化粮很快告罄,我国也出现了粮食结构性短缺现象,玉米价格从2006年底起连创新高,甚至超过了小麦价格,粮食整体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
 
“但是,把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都归咎于玉米乙醇产业的发展绝对是一个重大误解。”石元春说,“实际上,玉米深加工中只有不到4%的玉米用于生产乙醇,绝大部分的玉米深加工是生产淀粉和饲料,不能把矛头都指向玉米乙醇。”
 
石元春介绍说,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玉米总产量为1.4亿吨,淀粉加工用1300万吨,食用酒精590万吨,玉米乙醇300万吨。玉米乙醇仅占玉米总产量的2%。吉林省是玉米生产和加工大省,也是在此次玉米乙醇问题中受影响最大的省。2005年,吉林省玉米总产量1800万吨,用于加工的650万吨,其中用于燃料乙醇的是90万吨,占5%。
 
另外,近年来东北玉米外调减少,江苏、浙江等地饲料告急。石元春认为这也不能归咎于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事实上,这是正常的市场调节机制,东北不可能只做一个原料输出地,而不发展自己的深加工产业。
 
石元春激动地说:“强迫东北输出原料是不公平的,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固有思维,凭什么东北只能卖玉米,不能直接卖淀粉和饲料啊?”目前,玉米深加工业已经成为吉林省仅次于汽车和化工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在玉米产业中,农民得到了大量的实惠。
 
实际上,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完全可以做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