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退缩加剧 释放中国气候与环境变化强烈信号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冰川是一种特有的景观。正是由于这些冰川的存在,才在深居中国西北内陆腹地的干旱区形成了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而如今,这些冰川却面临着不断退缩和变薄的命运。
 
正在开展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主要方向项目《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显示,目前已经调查的近2万平方千米无表碛覆盖冰川与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第一次冰川普查相比总体处于面积缩小状态,缩小比例为7.4%,其中伊犁河流域、准噶尔盆地、雅鲁藏布江上游区等冰川萎缩最明显,萎缩比例在18%以上,祁连山、阿尼玛卿山、澜沧江等地区在10%以上。
 
一些冰川厚度减薄则十分明显,如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面积缩小不明显,但冰面高程最低降低了20到25米;羊龙河5号冰川末端退缩约260米。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的厚度测量结果比较,近23年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米,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0米。
 
正是由于冰雪的存在,才使得深居中国内陆腹地的干旱区形成了许多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洲,也使得中国干旱区有别于世界上其它地带性干旱区。这种冰雪-绿洲景观及其相关的水文和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存在的核心是冰雪,没有冰雪就没有绿洲。冰川的萎缩,直接关系到绿洲的命运。
 
祁连山冰川维系着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随着冰川的萎缩,为了维持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一些地区只能依靠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生态进一步遭到破坏。甘肃著名的景点敦煌月牙泉,水位也不断下降。自上世纪60年代到目前,总下降幅度达6.5米,最大水深由1960年的7.5米下降到目前的1.1米。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介绍,据2002年完成的第一次冰川编目统计,中国有冰川46298条,总面积59406平方千米,占全球中、低纬度冰川面积的50%以上。中国境内的冰川每年提供的融水量达604.7×108立方米,与黄河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相当。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如塔里木河各源流区冰川融水补给比例多达30%到80%左右。
 
“冰川的变化实际上是全球变暖对中国环境带来压力的一个表现。”中国科学院寒区寒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永建说。
 
在他看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中国西北地区过去几十年升温明显,带来的影响也使得这些地区出现冰川退化、冻土退化、绿洲萎缩、沙化加剧等等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也使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由于青藏高原是亚洲一些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因此由冰川融化带来的河流水量减少将影响10亿亚洲人口的生活。在一些地区,气候变暖导致了地下冻土层的变化。气温升高使冻土融化,这导致了西藏部分牧民家里冒水,原来的过冬地已经不适合居住。
 
尽管全球变化是全局性的,但为了缓解气候变化给环境带来更大压力,中国西北地区开始主动探索一些应对办法,如减少人口对环境压力。在甘肃,从2003年至今已将3.22万农牧民从祁连山深处迁出,有效缓解了祁连山区的环境压力。目前,政府正在准备迁移处于缓冲区的2.6万农牧民。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个领域交叉的研究。加强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全球变暖的趋势。”丁永建说。
 
更多阅读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