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杰出技术人才遴选结果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10〕21号),经中科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此次共有26人入选2009年度杰出技术人才,化学研究所聂宗秀等7人入选2009年度“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支持经费100万元/人;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湘云等19人入选2009年度“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国平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大庆研究员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袁吕军研究员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赵建科高级工程师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刘朝阳研究员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吴杰峰研究员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结祥研究员
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湘云
王国平研究员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分析测试部主任、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分析测试部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重要的支撑部门,利用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及同位素分析方法和技术,为我所及国家和本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公正、及时的服务。近年来,王国平研究员将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我所的分析测试部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分析测试部不断发掘新技术、新方法,为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大庆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加速器特种电源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各种高稳定度及脉冲电源技术方面工作卓有成效,特别在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电源建设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负责完成了CSR电源系统整体设计、大功率脉冲开关电源、大功率脉冲晶闸管电源、快脉冲踢轨磁铁电源等多项技术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CSR大科学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CSR中得到批量和大规模应用。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运行,CSR电源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高大庆还负责完成了320KV高压平台、浅层深层治癌终端、微束终端、超重终端等多个电源系统设计与实施,陆续投入实际运行。近几年来,由高大庆负责完成的多项电源技术研制工作都是国内首次开展,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需要,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电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建科系该所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光学检测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先后负责主持了研究所承担的CE-1、CE-2卫星光学有效载荷光学系统、HJ-1-A超光谱成像仪、XX CCD相机分系统、XX高速电视测量系统等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出所检测及外场检测验收工作。近年来,他结合检测工作的实践,提出了目标姿态测量室内标定方法,填补了室内无法标定目标姿态跟踪经纬仪的空白;由他负责研制的轻巧型五维自由度的CCD相机系统MTF测试仪,解决了中、小型航天推扫式CCD相机系统MTF测试出所及外场试验的瓶颈。为了加快研究所检测技术平台建设,他先后主持将所内各类目视光学测量设备全部改造成了高精度、数字化、自动化测量设备,组建了包括光学系统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可见光—近红外CCD相机系统定标平台、光谱成像仪测试/标定平台、光电跟踪测量设备性能测试平台等所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研究所承担的航天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测试及试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朝阳是武汉物数所自行培养的青年科研骨干,他于2001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2年因工作出色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2008年晋升为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担任博士生导师、磁共振技术中心主任。刘朝阳长期从事核磁共振波谱仪整机的研制,承担波谱与原子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武汉磁共振中心的技术支撑工作,同时还负责原子频标电路系统的设计与研制。他作为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制”的课题执行技术负责人,带领工作团队自主研制出两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500 MHz双通道核磁共振波谱仪,经过连续测试运行,整机性能优良,其技术性能和实验功能与同类进口仪器水平相当,实现了自主研制的现代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实现我国现代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自主研制及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他所参与的高性能空间铷原子频标的研制与生产,产品已实现工程化应用,并且在轨运行良好。在被动型CPT铷原子频标的研制中,刘朝阳主要负责电子部件的方案设计,他设计出了CPT铷原子频标全数字化方案,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率先在国内研制出CPT铷原子频标工程样机,其中2009版样机的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同类领先。
吴杰峰现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主任,他主要从事电物理装置的特种焊接等工作。他在HT-7、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中,攻克了HT-7内真空室、异型焊接波纹管,EAST超导磁体线圈盒、液氦冷却管“STUB”接头、低温超导接头等关键部件焊接技术难关。开发了EAST穿管导体薄壁超低碳高氮组分奥氏体不锈钢全位置焊接技术、EAST大电流高温超导电流引线铜合金与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EAST内部部件热沉中频感应钎焊技术、EAST低混杂波天线系统大面积、高精度真空钎焊技术。在国内率先建成了EAST超导导体600米穿管生产线,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EAST 58根600米共35千米超导导体连续、批量、稳定生产任务。在ITER导体预研中,负责CICC导体 900m穿管线的工艺设计、设备研制和导体铠甲接头的焊接攻关,为及时铺开ITER导体的生产奠定基础。以上工作共申请了6项专利,其中4项已经授权,2项已经受理。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1次。
陈结祥现为安光所光学工程中心主任兼光机设计与镀膜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激光工程技术和光学工程仪器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光学工程技术和激光工程技术的研究方面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优势。完成了“空基Mie散射激光雷达机载原理样机”、921工程项目“连续波激光测距系统”、“激光测高仪”等项目的研究。组织实施了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差分吸收光谱分析系统光机部分的设计和制造,解决了批量生产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组织实施了用于大气成份监视和测量的车载激光测污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便携式Mie散射激光雷达、Raman散射水汽测量激光雷达、金属原子层分布共振散射及共振荧光激光雷达、激光诱导荧光雷达和风速测量的Doppler激光雷达等系统的光学工程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技术工作。以上工作获得了国家高技术主题专家组办公室的表彰,“空基Mie散射激光雷达机载原理样机”课题组评为先进集体。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杨湘云,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总工艺师和建设后运行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保藏中心主管。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至1999年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种子保存部(See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UK)进行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学习和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接受了正规严格的种子生物学培训,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技能,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种子保存部(现在的千年种子库)完成了全部论文实验。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对仙人掌科和棕榈科多个物种进行过种子储藏生理学、种子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自2009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实施以来,中科院每年在全院范围内遴选20名左右的关键技术人才给予重点支持。凡经院评审并确定的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自批准后的下一年度起享受4年的每月1000元特殊津贴。可根据技术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5年内优先推荐并派往国外合作单位进行再培养(高级研究学者一般不超过6个月),直接纳入院公派留学资助计划。中科院统一颁发“中国科学院杰出技术人才”荣誉证书,资助结束后按要求组织对其进行评估。用人单位可根据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按照相关程序将其聘用到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岗位,特别优秀者,最高可聘至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且不占院核定的相应岗位等级职数与比例;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聘至一级专业技术岗位。可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合同期限至本人法定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