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滨海盐碱地有望通过新技术变成大片良田

中国胜利油田利用荷兰技术在黄河口附近将10万亩盐碱地改造为良田。权威专家在北京对这项技术进行鉴定后认为,如果它能够得到推广,中国东部滨海地区的大片盐碱荒地将有望变成宝贵的耕地。

  胜利油田2000年引进荷兰“暗管改碱”技术,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北侧实施了孤东十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7年后,这片昔日寸草不生的荒碱地已变成优良的耕地,所种植的棉花等作物产量逐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水利专家、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杨振怀在日前举行的鉴定会上说,胜利油田孤东项目区是中国利用暗管排水技术改良盐碱地的最大示范项目,它的成功对中国守住18亿亩耕地“底线”意义重大。

  他说,如果在江苏、山东、河北、辽宁等省的滨海地区大规模应用这项技术,大约可以有2000万亩荒碱地被改造成良田,2万多户农民将受益。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引发高层对粮食安全的忧虑。中国在今年初提出: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过,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还将加快发展,中国要守住这条“红线”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邹玉川指出,中国今后在集约、节约用地的同时,必须想办法增加耕地,但内陆地区可开发的耕地资源已很有限。他说,将东部滨海地区大片盐碱地改良为耕地,是投资比较少而且短期内就可见效的良策之一。

  荷兰上世纪在围海造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暗管改碱”技术,目前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运用,其中包括埃及和巴基斯坦。中国胜利油田过去7年来通过在黄河口改良盐碱地的实践,进一步完善了这项技术,降低了成本,使其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条件。

  这项技术通过机械化方式在盐碱土地下铺设带孔隙的管道,使融解于土壤水分中的盐分可以通过孔隙渗入管道排走,盐随水去,达到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的目的。

  胜利油田的经验表明,采用暗管排水技术改良盐碱地,可以有效地节约水资源,土壤改良时间明显缩短,与传统方法相比改造期提前三至五年,而且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改良后的土地极适合棉花的生长。目前孤东项目区年产棉花800万公斤,一个农户租种120亩土地一年可收入6万元。

  农业专家洪绂曾说,中国的耕地约有三分之一是盐碱涝洼造成的中低产田,另有相当多未被开发利用的盐碱地,大都位于沿海、沿河、沿湖的平原地区。如果在这些地域大力推广暗管排水技术,可大幅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参加鉴定会的专家们建议中国政府将改造盐碱地作为今后增加耕地的“战略性方向”,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