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栋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仙台港当天出现10米高的海啸,海浪汹涌上岸,席卷大地,所到之处,房屋倒下,车辆船只翻滚,势如破竹地冲击公路和桥梁。油库失火,核电厂泄漏,人口疏散,惊恐万状。原本宁静幽美的海岸线,却毁于一旦。
回故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袭向周边12个国家和地区,造成23万人死亡。而印度泰米尔纳都邦的瑟纳尔索普渔村,海岸上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红树林,有效地抵御海啸的冲击,使全村172户家庭安然无恙。由此可见,红树林可减轻海啸灾害。据专家测定:如果一米高的波浪,通过高4米、宽100米、郁闭度在0.5以上的红树林带,最终到达岸边就剩下20厘米高的波浪了,那80厘米全被林带阻力消除,所以人们称红树林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在海岸潮间滩涂上形成一片片木本群落,因为大多数林木是红树科植物,故统称为“红树林”。由于涨潮时红树林被海水部分淹没仅树冠露出水面,而被称为“海上森林”;有时完全淹没,只在退潮时才露出,有人称之为“海底森林”。我国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的海岸线上。
红树林是一种奇特的森林,在植物的大千世界里,可算得上是不畏艰苦的勇敢者,在海浪日夜冲刷的海滩上,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所谓胎生,是果实成熟后仍然留在母树上,种子在母树上的果实内发芽,等幼苗成熟时以胚轴落下插入海滩的淤泥中,迅速生根成长。
它发达的支柱根和众多的气根,深扎在泥里,纵横交叉,盘根错节,像一个鸡罩形,以全力支撑着硕大的树冠,免受风浪和潮汐袭击。整体形成一座立体栅栏,起到挡风御浪、固堤护岸的作用。
前些年,我们在东南沿海考察红树林时,听到了红树林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许多动人故事。在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管理员介绍说,1980年7月22日强台风夹着大海潮,猛烈冲击着海南东北部沿海。东寨港有两条农田防护堤,东堤前沿的红树林,因围海造田被砍掉大部分,结果大堤经受不起台风和海潮的冲击,决口84处,总长1097米,堤内农田受灾十分严重;而西堤因为有红树林的保护,只被冲决13处,总长196米,农田受灾较轻。
我们在广西北海市营盘乡采访时,村民趁着退潮时,带我们到海边观察淹没在海底的旧营盘村。据说90多年前,位于海边的营盘村,离海仅100多米,受东南面一片大榄山(即红树林)的保护。后来因榄山被砍掉了,海浪便直入无阻,吞没了一条圩镇,100多间房屋沉入海底。为了防御台风、海啸,人们在海边营造了三条绿色防线,在浅海滩涂上种植红树林,为第一道防线;在海岸沙滩上种植木麻黄防护林,为第二道防线;在农田周围种植防护林网,为第三道防线。构筑了这三道绿墙,不仅抵御了台风、海潮的侵袭,而且农业连年丰收。
当我们来到防城市珍珠港时,乘船前往北仑河口,眼前海面上如铺上了一片绿毯,一簇簇密密麻麻的红树林,面积有一千多公顷,这是我们在东南沿海考察红树林时,见到最大面积一块的原始次生红树林,也是我国最大片的天然红树林。静静在海湾生长的红树林,抗风挡浪,庇护着防城港国际航运枢纽和企沙工业技术开发区的安全。
近年来,广东省在沿海滩涂上大量种植红树林,面积达到上万公顷,居全国第一。从粤西徐闻县五里镇至粤东饶平县拓林港之间的沿海地区都长起了“海上森林”。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原有红树林的前提下,大力开展人工种植,使红树林从1985年的5800公顷增加到目前的7000公顷,遏制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使林下海生动植物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至2006年间,实施了中(国)荷(兰)合作雷州半岛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之后,又与日本东京大学、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等合作开展红树林生态保护项目。该保护区2002年被正式列入《拉姆萨尔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汕头市实施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我们站在海堤上看到,新引种的孟加拉无瓣海桑红树林和木麻黄林带,封堵了289公里海岸线上的九个风口,基本构建起沿海区域防灾减灾的“绿色长城”。在红树林下伴生着螃蟹、鱼虾、泥鳝,形成浅海渔场。每年往来的候鸟达数十万只,种类有一百多种。自从有了红树林,海水没有发生过赤潮。
据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的专家介绍,红树林每年每公顷能吸收150公斤至250公斤的氮和15公斤至20公斤的磷,对水体起着净化的作用。有位诗人赞美红树林说:“红树林——根的迷宫,防浪护堤的铜墙铁壁,天然的污水净化厂,海洋生物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