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植被演替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按演替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按演替环境的初始条件可以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植被演替属于生态演替的一部分。 

  生态演替的研究并不容易,因为原生演替需要原生的土壤条件,当今情况下,这种区域不易找到。庆幸的是,黄河三角洲每年都有大片新形成的原生土地,正成为研究原生演替的理想地点。另一方面,生态演替,特别是植被演替是一个时间序列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观测才能进行。为此,科学家们采用了另一种易于操作的方法来替代长时间观测。这种方法就是——以空间代时间,但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人类干扰较小的原生演替。 

  随着黄河河口附近淤积的土地面积的扩大,高度的提升,当一般的潮水无法冲上岸边时,这为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锲机。先锋植物——碱蓬通过种子的传播,在此扎根。新生土的水分含盐量极高,又时有潮水影响,这种情况下,碱蓬的肉质叶呈现出红色、紫红色;当土壤中的盐分有所降低时,碱蓬的叶子开始转绿。由于碱蓬根系作用,河口淤积的土逐渐被固定、抬高,土壤盐分有所降低,一种泌盐灌木——柽柳也通过种子传播开始扎根于这片新生地,与碱蓬共同维持着新生的脆弱的植物群落。柽柳的根系庞大,持土能力远超碱蓬,新生土开始大片的被固定,高度进一步提升。接下来,芦苇出现了,先是以斑块状出现于相对较高的凸地和潮沟附近,进而逐渐扩张起来,与柽柳、碱蓬混杂生长。这片新生湿地上地下水位高,土壤持水能力差,夏季的集中降水使该区域极易闹涝灾。论耐盐性,碱蓬和柽柳要优于芦苇,可是耐水性方面芦苇就大大领先了。在这种情况下,芦苇在生存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一旦机会到来,芦苇就以地下的根状茎为先锋,步步为营、四面扩张。终于,碱蓬和柽柳在竞争中拉下来了,逐渐成为从属植物。芦苇的茎固土能力很强,而芦苇的茎叶腐落于地上,也为这荒瘠的土地提供了有机质和养分。新生地的高度继续提升,土壤的养分也逐渐增加,终于潮水已经无法影响到了这片土地。白茅、罗布麻、野大豆、苦苣菜、鹅绒藤等在芦苇的边缘扎根下来,群落的植物种类迅速增加,群落的结构开始变得层次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众多植物的相互作用下,土壤腐殖质层出现、变厚,土粒出现粘附性,有机物增多——土壤成熟了。终于,曾经的不毛之地逐步变成为了肥沃之地。环境条件的改善使大型乔木植物也开始扎根。旱柳出现了、成长了、变大了,柳林逐渐成为了这片区域最耀眼的景观。此时,植物的种类稍有减少,盐生植物,如:碱蓬、柽柳已属偶见,成熟的植物群落建立起来了,植物的演替到达了顶点。 

  

 

 这就是植物演替,一种看不到,但又能够感觉到的生态过程。纷繁复杂、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群落就是生态演替中各种生物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结果。 

 

  (转载需注明出处)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  邮编:264003
备案序号:鲁ICP备10010756号-1  烟公网安备370602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