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苔“打不完” 宜疏不宜堵
来自黄海南部的浒苔绿潮近日在山东半岛沿海蔓延,这是浒苔连续第9年来袭。
据了解,今年是浒苔进入黄海数量较多的一年,截至7月8日,山东省共累计打捞、清理浒苔285735.85吨,其繁殖范围波及山东省的多个县、市,形成“海上草原”的独特景观。
..........
多方合力打“浒”
今年1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了“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项目,并组织10家科研机构中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生物、生物技术以及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等学科的科研人员,构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共同开展浒苔研究。
项目组组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介绍,历年暴发的浒苔均是同一个种。科研人员确定浒苔暴发有三个条件:浒苔种的存在、大量氮磷以及合适的水温和光照。大量氮磷的具体来源尚不明确,但苏北浅滩紫菜养殖是氮磷的重要来源之一,且这片海域濒临河口、沿海化工企业众多,在受多种陆源物质排放的影响下,海水富营养化较为严重。
5月,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三号”考察船在南黄海海域实施现场调查,以掌握绿潮分布状况,并结合卫星遥感分析明确漂浮绿藻分布区,初步形成应对黄海绿潮的行动计划。行动同时得到了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支持。
“对浒苔实施卫星监控,紧接着无人机监测,科考船实地打捞,三方联合以确保对浒苔的追踪与研究,这一方法首次明确了鲁苏浒苔的同一种类及漂移路径。”孙松说。北纬34度区域是浒苔大量聚集区,也是快速生长的前期,因此,对早期漂浮浒苔打捞,可显著减少对后期山东近海浒苔打捞投入。
为何仍“浒”势汹汹?
在日前的项目研讨会上,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伟介绍,浒苔仍大规模暴发,并逼近山东沿岸,因此打捞船返回近海继续打捞。
尽管两地多部门联合打“浒”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7月中旬,山东日照、荣成等地的浒苔繁殖数量并未明显减少。
究其原因,打捞浒苔的速度不及其繁殖速度是主要问题,加之江苏、山东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状况稳定,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浓度、海水温度、盐度等理化条件适宜绿潮生长,繁殖速度远超预计。如浒苔在北纬34度的生长率保守计算达到20%,也就是说其数量在5天内就至少增加一倍,这仅靠周围渔船与海大“状元号”的打捞是远远不够的。
“今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南方雨量大,导致陆源污染物大量入海,加上其他原因,今年浒苔量比去年大。”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颜天说。况且今年是前置打捞举措的尝试阶段,相关的基础研究不足,尤其在浒苔的漂浮通道和最佳打捞时间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分析。
应对浒苔宜疏不宜堵
孙松、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长杨洪生、该所研究员周名江、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显仕、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等认为,人们对浒苔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有些方面还存在认识分歧,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同时加强工程化利用。
专家认为,目前对浒苔种和大量氮磷的来源、浒苔生长机理和特性等认识不足,对浒苔与紫菜养殖的确切关系、与马尾藻等其他漂浮藻类的关系、漂浮通道和最佳打捞时间等,都需进一步研究。
“瞄准生态系统健康问题,浒苔只是一个方面。目前浒苔主要分布于苏北浅滩,但不排除将来在其他海域大规模暴发的可能,这也给我们提出新考验。”孙松说。此外,对浒苔生长环境干扰、生物天敌克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也成为未来攻破难题的又一方向。
而对于加强工程化利用,专家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强化浒苔工程化高质利用,包括研发高效打捞设备、储存和船载加工设备以及以浒苔为原料的生物制品的研发,在山东和江苏沿岸设立加工厂,增加浒苔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目前,青岛市申报的“浒苔形成机理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已列入科技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计划今年将在“浒苔资源高值化利用车间”建立QS车间,新增浒苔微生物发酵提取生产线两条,提高海域浒苔的资源化利用效率。
研究人员还强调加强鲁苏浒苔应对协调。浒苔生成于江苏沿海,主要影响山东沿海,鲁苏科研机构已在此项目上开展合作,将来在前置打捞区增加打捞力量,需两省政府部门更好地协调配合。
“一个科学浒苔整治体系的建立需要多方位的联合。科研单位提供科研方案,但具体的打捞治理需多部门协调配合,收益究竟能否大于投入值得思考。”孙松提出。
相关词条:浒苔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