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瑜书记在纪委书记培训后的体会与思考
此次我参加了组局主办的中科院分院纪检组长和研究所纪委书记培训班,第一次系统的听了领导和专家宣讲有关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任务、政策、重点领域防范、学术不端的行为、纪检、监察、审计的有关基本知识和查处的方法等。收获很大。我是一名纪检战线的新人,通过这样的学习和交流,使我深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困难和艰巨,同时又深感我们工作的重要和伟大。也引发了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
近一时期我院被社会媒体相继报道:中科院三公经费近亿元;中科院“准院士”段振豪包养二奶、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拘留;中科院机关80后干部贪污130余万元…… 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中国科学院的高度关注和质疑:中国科学院怎么了?
中国科学院从建院伊始,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大家云集,肩负着党和国家交付的重要科研攻关的重任,被誉为国家级的科研圣殿。在这座神殿里,集结了大批科研领域中优秀的知识分子,给人高山仰止的感觉。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中尊师重教的观念也形成了老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对知识分子的误读,认为是一群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因此,当段振豪等人现象出现在神圣殿堂的时候,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仅仅在于事件的本身,而是由此打破了对中国科学院“神圣殿堂”的解读。
段振豪现象极具代表性:段振豪被誉为“地学领域”的中国领军人,是国际地球化学学会“哥德斯密特”奖评委、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地球深部碳探测)共同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杰青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这样一位拥有如此多光环的人才,在公众眼中,应该是一位严肃、严谨的学者,是一位在科研工作和思想道德等多方面都可以做出榜样的人。而段振豪却恰恰相反,竟是一位贪污、养情人的假圣人。同时,段振豪案件的败露,竟是结发妻子的实名举报。这给公众留下了足够多的想象空间,认为中国科学院的相关部门只重视科研成果,而缺乏在科研经费及其他方面的认真监管,纪检监察工作形同虚设,这类问题在科学院还不在少数等等。
中国科学院公布了“三公”经费,在2010年中,中国科学院公务接待经费为9995万元。于是,有人这样计算,中国科学院平均每天用于接待经费达27万元;于是,有人这样质疑,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职能部门,在践行节约意识及行为方面存在着缺失,在科技兴国的同时,也在浪费科研经费。
日前,中科院李醒民研究员在《北京日报》发表题为《我为什么从来不申请课题》一文,文中对腐败的学术生态、僵化的量化考核、课题一票否决制和项目化等风气感到担忧,文中称“只要你能设法弄来课题,把钱打入本单位的账号,不仅可以住高档酒店、海吃海喝,而且还能以各种名目(奖励、提成、变相报销等)中饱私囊,更能顺利戴上教授、博导之类的桂冠,甚或加官进禄,尽管你没有像样的学术成果,也没有够格的学术水准。”
事实一再打破公众对中国科学院的一贯定位,原来在中国科学院这座神圣殿堂中的高端人才,也难免成为“俗人”,也会追逐名利,也经不住金钱的诱惑,也难逃世俗的恶习。在公众眼中,中国科学院开始走下神坛。
走下神坛,走向公众,对中科院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一直致力于打破与公众的交流界限,科普开放日、科技服务、实验室开放以及刚刚落下帷幕的“我心中的科学院”的征文活动,无一不表现出中国科学院敞开大门的真诚。虽然,段振豪现象是从反面引起了公众中国科学院的关注,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拉近了中国科学院与公众的距离,作为一名纪检工作人员,要正视段振豪现象的出现,正视公众对中国科学院的解读。
一、 正视问题,推进有效的惩防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的深入实施,中国科学院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时期。新的模式、新的机遇,以及产学研的密切结合,无一不推动着科研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无可避免的出现市场经济下容易产生的不正当行为,为反腐倡廉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不能回避问题,清楚地认清科研创新的发展之路,正视新的模式下科研发展中难免出现的腐败问题以及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重点领域的预防和监督,加强内部的审计和监督,加强课题经费的管理,有关经费使用的法规宣传,特别要注意的是个别单位和个人把长期的习惯做法(实为违法)视为合法行为,积极构建有效地惩防体系。另一方面当出现了问题时,应以最快的速度,最有力的惩治和最公开的方式来处理我院的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减少公众的猜疑。
二、 加强引导,构建学术道德约束体系。
刘延东国务委员曾经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强调,必须把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惩防结合、标本兼治。广大科研人员要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伦理道德,践行科研行为准则,做科技创新的先锋、学术道德的楷模、社会诚信的表率。中科院现有正式职工近6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员队伍,如何预防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要加强对人才建设和培养的引导,弘扬科学精神,弘扬优良学风,形成潜心研究和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2、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老一辈中科院领军人物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先进事迹,发挥好身边榜样的教育激励和示范引导作用。以诚信为基础,提高科研人员的自律意识。3、应组织相关人员认真研究并制定规范学术行为的有关准则。4、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应从重,不要以爱惜科学家为由,能轻就轻,能抹就抹。从而真正构建起学术道德约束体系,使广大中科院职工自觉做好中科院院风的维护者,增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三、 走下神坛,自觉接受公众的监督。
随着段志豪等现象的出现,公众对中国科学院的关注开始从科研工作专项管理体制等方面,对他们而言,中国科学院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殿堂,而是也参杂了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因此,我们要以坦诚的心胸接受公众的监督。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定期向公众通报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情况、科研进展等,同时设立公众信箱、来访电话,接受公众的监督。对公众反应的问题要及时查明、随时公开工作进展情况。正确面对公众的监督,及时回答公众的质疑。
随着人们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同,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科研投入的增大,公众对科研的关注和期望也就相对增高,对科研工作者的学风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段正豪等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中科院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丑化了中科院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但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讲,段正豪现象也促使了公众对中科院科研工作人员的另一个角度认知,即他们也是普通的一人,学术圣殿也是由普普通通的人构建的。是人,就难免犯错误。中国科学院也不能避免。当出现问题时,我们要敢于正视、勇于面对、积极解决,重塑公众心目中的中国科学院。
附件下载: